本報見習記者何冠英 裴喬麗 本報通訊員楊玲
鉗工是一項考驗技術和精度的職業(yè),在工業(yè)生產中,他們可以幫企業(yè)制作多種精密工件,其精密程度連很多高精密機床都無法完成。
袁勇就是以精細聞名的一名高級技師。
自1998年進入宜昌長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來,袁勇已在鉗工崗位摸爬滾打近20年,33歲就當上了高級技師,并先后獲得宜昌市“金牌工人”、湖北省首席技師等榮譽稱號。
搞技術不能吃“老本”
1996年,初中畢業(yè)的袁勇正好碰上長江機床廠技工學校招生,17歲的他經過篩選順利入校學習。畢業(yè)后,袁勇被分到長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,開始鉗工的學徒生涯。
“剛開始上班,學的是大修,經常和各種各樣的機床打交道,學了不少東西。”袁勇以為,有了這些基礎,以后做事一定得心應手,不曾想,新的困難正在等著他。
一年后,袁勇調到裝配部門工作,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。也就在這時,他才明白,雖然機床是個死物件,但不同年代、不同型號的機床技術和設計是不同的。搞技術,從來不能吃“老本”,只有不斷學習,才能不被淘汰。
2003年,還是學徒的袁勇參與了第一臺規(guī)格2.5米的大型數控插齒機裝配。在裝配過程中,他發(fā)現很多工藝自己都不熟悉,有的甚至都沒見過。“之前都是機械機床,不用打定位精度,但數控機床需要。”由于之前沒做過定位精度,起初總是不合格。
袁勇著急了。為了讓定位更精準,他苦思冥想,吃飯、睡覺時都常常發(fā)呆,腦子里全是工作。所謂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”。一天清晨,袁勇突然靈光一現,狠狠拍了下腦袋:“我想到了!”他來不及洗漱,匆匆跑到車間,經查看,發(fā)現原來精度不好,是軸承間隙太大導致的。后來,袁勇和工友們拆掉已經裝好的系統(tǒng),在軸承上加了隔套后重新裝配,問題終于迎刃而解。
不放過“一微米”
對于技術,袁勇始終有一股“拼命三郎”的鉆勁兒,尤其在產品精度上總是精益求精,不放過“一微米”。
2010年,客戶一次性下了53臺機床的訂單。這批機床不同以往,精度要求較以往提高了一個等級,精確到幾個微米(一微米相當于一根頭發(fā)的1/60),這樣不僅要求零件精度高,更加考驗裝配技術。
為了提高裝配精度,袁勇一改過去的裝配方式,采取流水線作業(yè),將整個裝配分成若干工序,再根據班組成員各自的特長進行分工,讓每個人發(fā)揮所長,對于部分關鍵工序,他親自動手。就這樣,他帶領小組成員按時、按質、按量完成了37臺機床裝配任務,且全部達到精密級,也使這批產品由國標7級提升為國標6級,創(chuàng)下了公司一次出產精密機床最高的紀錄。
2011年,為達到客戶對機床的精度要求,需在機床上安裝全閉環(huán)系統(tǒng),袁勇義不容辭地接下了這項新任務。
沒有現成經驗,只得慢慢摸索。全閉環(huán)系統(tǒng)的很多零件都是進口產品,說明書全是英文,袁勇根本看不懂,只有對照圖案自己摸索。那段時間,袁勇泡在了車間,不懂就在網上查,裝了拆、拆了裝,經過半個月夜以繼日的嘗試,最終完成了公司首臺YK51250C×3/6全閉環(huán)的安裝,不僅保障了公司產品順利出廠,還讓公司技術水準和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。
打造“三一”優(yōu)秀團隊
俗話說,多見者博,多聞者智。今年4月,袁勇去北京參加了中國國際機床博覽會,這是他連續(xù)第9年參加國際性的機床展覽。
“做技術需要多學習,見多識廣,這樣才能進步。”每年參加國際機床展,袁勇都會很認真參觀一些國際大型企業(yè)的機床,用相機拍下對方的安裝過程、外觀設計和管線布局,自己反復研究琢磨。
身為企業(yè)“三一”班組(客戶好評率第一、精密品率第一、生產效率第一)的組長,袁勇不僅自己愛鉆研,追求質量與效益,也嚴格要求班組成員。他每周都會組織技術培訓,對于他安排的工作,組員必須保質保量、不折不扣地完成。不僅如此,他還要求大家勤做工作筆記,認真總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。
在袁勇的帶領下,“三一”班組迅速成長,每年都被評為“優(yōu)秀班組”。
本文由三峽日報原創(chuàng)提供,文章鏈接:
三峽日報http://61.136.223.243:8001/shtml/sxrb/20170505/146372.shtml
|